安国美佳中药柜
    地址:河北安国市保衡南大街--美佳木业
    厂长:王经理
    联系电话:13832213355 15831526789
    微信号:13832213355(美佳药柜)
    QQ:314666963 电子信箱:314666963@qq.com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>>新闻动态

    药市行情更加萧条进入2018年掉价的药材继续上演


    自2012年多数药材进入下滑通道,六年来掉价的趋势愈演愈烈。虽然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药市出现了“小牛市”行情,但是,短暂的繁华过后,药市行情更加萧条,进入2018年掉价的药材继续上演。那么,近几年为何掉价药材越来越多,中药材掉价还能掉多久? 




   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药材市场放开以来,药材行情起起伏伏,或暴涨暴跌或涨跌互现。3-5年必有小波动,8-10年必有大变化,“涨三年,落三年,不涨不落又三年”周期性地循环着。迄今,药市已经历了三次大的周期变化。每次涨价周期都造就了不少创历史天价的药材,而高价过后就要经历长期的低迷行情。远的不说,笔者就最近一轮涨价周期作以解析。 




    2012-2018年掉价药材排行榜 单位:元/千克 




    三七:2013年800元(120头),  2015年110元,目前市场价150元。 

    太子参:2013年240元(贵州产,中统),2014年35元。目前市场价60元。 

    白及:2017年850元,目前市场价120元。 

    猪苓:2015年310元(陕西产,小),目前市场价55元。 

    覆盆子:2017年330元,目前市场价120元。 

    人参(红参):2014年370元(小抄),2016年110元,目前市场价130元。 

    白前:2017年36元,目前市场价18元。 

    甘遂:2017年330元,目前市场价50元。 

    天冬:2016年90元(广西产,小),目前市场价50元。 

    党参:2013年120元(中统),目前市场价45元。 

    当归:2017年45元(草把),目前市场价33元。 

    黄芪:2013年23元(中条),目前市场价15元。 

    白术:2017年初30元(安徽产,统),目前市场价20元。 

    白芷:2013年13元(安徽产,统),2016年5元,目前市场价8.5元。 

    白芍:2014年20元(安徽产,统),目前市场价14元。 

    丹皮:2016年24元(去皮,抽芯),目前市场价15元。 

    紫菀:2017年20元(水洗),目前市场价15元。 

    知母:2017年17元(安徽产,饮片),目前市场价10元。 

    北沙参:2017年32元(河北产,统),目前市场价16元。 

    防风:2017年27元(河北产,籽播),目前市场价18元。 

    百合:2013年68元(湖南产,大),2015年19元,目前市场价40元。 

    玉竹:2014年72元湖南产,统),2016年21元,目前市场价24元。 

    郁金:2016年33元(广西产,统),目前市场价12.5元。 

    浙贝母:2014年155元,目前市场价49元。 

    元胡:2013年80元(汉中产,统),目前市场价38元。 

    川芎:2017年初26元,目前市场价15元。 

    泽泻:2017年16元(四川产,统),目前市场价14元。 

    生地:2014年13.5元(混统),目前市场价8元。 

    干姜:2015年22-23元(粉片),2017年13元,目前市场价14元。 

    高良姜:2016年下半年12-13元,目前市场价9元。 

    天麻:2014年150元(安徽产,混统),2016-2017年110元,目前125元。 

    茯苓:2015年18-20元(安徽产,块),目前市场价15元。 

    三棱:2015年30元(浙江产,片),2016年8.5元,目前市价9元。 

    葛根:2014年26元(柴,大丁),2016年6.5-7元,目前价7.5元。 

    黄连: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140-145元(鸡爪),目前价110元。 

    板蓝根:2017年12元(东北产,统),目前市场价8元。 

    桔梗:2016年11月到2017年8月27-30元,目前市场价24元。 

    玫瑰花:2014年1-4月135元(山东产,头茬),2016年上半年22元,目前35元。 

    草果:2017年7月165元,目前市场价40元。 

    砂仁:2015年6月500元(国产,壳砂),2018年10月220元,目前260元。 

    益智仁:2017年初105元(海南产,统),目前市场价38元。 

    佛手:2016年9月62元(广东产,统),2017年下半年30元,目前市场价30元。 

    菟丝子:2014年80元(内蒙产,统),目前市场价21元。 

    金樱子:2017年初20-22元,目前市场价12元。 

    栀子:2017年上半年30元(江西产,红),目前市场价14.5元。 

    车前子:2014年39-40元(江西产,统),2017年下半年16.5元,目前18元。 

    山茱萸:2018年1-8月45元,目前市场价30元。 

    吴茱萸:2018年1-7月460-500元(江西产,中花),目前市场价360元。 

    沙苑子:2014年初40元,2015年18元,目前市场价26元。 

    蛇床子: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35-45元,2018年8月9元,目前价10-11元。 

    地肤子:2014年35元(东北产),目前市场价8元。 

    槐米:2015年上半年43-44元(统),目前市场价12元。 

    牛蒡子: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31-37元,2015年-2016年上半年10.5元,2017年涨至15-17元,目前市场价11-12元。 

    辽五味:2017年175元,目前市场价130元。 

    青翘:2015年3月69元(生晒),2018年春35元,目前市场价42元。 

    韭菜子:2017年110元,目前市场价25元。 

    枳壳:2016年45元(江西产,统),目前市场价23元。 

    枳实:2016-2018年7月80-95元(江西产),目前市场价65元。 

    瓜蒌:2012-2013年春25-30元(全),目前市场价15元。 

    白胡椒:2014-2016年80-100元,2018年3-4月35元,目前市场价40元。 

    胖大海:2014年上半年180元(圆果),到10月掉到40元,目前90元。 

    川乌:2015年70元,2017年13-15元,目前市场价17元。 

    附子:2015年110元(四川产,黑片),2017年25元,目前价28元。 

    猫爪草:2013年180元(家种,大),2015年45元,目前价85元。 

    鸦胆子:2015年120元(福建产,统),目前市场价7.5元。 

    土元:2014-2015年33-38元(清水),2016年23-24元,目前价28元。 

    水蛭:2015年1280元(清水),目前市场价840元。 




    要想弄清近几年中药材价格为何下滑,仍需回顾前几年的药市行情变化。 




    2009-2011年原料药材几乎全线上涨 




    本轮涨价周期开始于2009年,多数药材进入上升通道,如:桔梗,2009年上半年价格还在13元(安徽产,统)左右徘徊,2010年9月便高升至88元。虽然进入2011年开始回落,但是,依然在70元以上运行大半年。2012年桔梗价格继续下滑,统货价格跌至40元左右,2013年进一步下滑至30元上下,2014年逐渐回落至20元左右,2015年跌至17-18元,低价持续到2016年春季。如果按照药市涨落大周期计算,2010-2012年是桔梗高价的三年,2013-2015年是跌价的三年,2016-2018年是不涨不落的三年,2019-2021年新一轮涨价周期的到来。然而,这一规律则被打乱,2016年下半年桔梗提前涨价,到年底统货价格涨至30-32元。虽然2017年桔梗价格稍有回落,但是,依然在25-28元上下运行一年多时间。由于桔梗价格的上涨,再次点燃药农种植积极性,导致近两年新货压力增大,冲击价格掉头回走。本来2019年桔梗应该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,由于短期内生产得到恢复,涨价周期被延长。或许未来1-2年桔梗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,但是,涨价只是时间问题。 




    2009-2011年涨价药材还有:白术从13-14元涨到45元;白芷从3.5元涨至17元;白芍从6.5元涨至24元;紫菀从9元涨至34元;防风(河北产,籽播)从10元涨至38元;木香从8.5元涨至13.5元;黄芩从8.5元(山西产,家种)涨至24元;北沙参从12元涨至38元;川芎从9元涨至34元;旱半夏从40元(山西产,家种)涨至130元;茯苓从9元(块)涨至27元;平贝母从21元(大)涨至130元;天麻从55元涨至200元;怀山药从8元(毛条)涨至43元;玄参从3.5元(湖北产,统)涨至15.5元;生地从5.5元涨至15元;土元从25元(清水)涨至65元;槐米从10元(统货)涨至65元;白豆蔻从38元涨至60元;泽泻从4.5元涨至24元;菊花(亳产)从8元涨至28元;乌梅从10元涨至18元;牛蒡子从7.5元涨至34元;桑葚(黑)从3元涨至24元;瓜蒌从8元(全)涨至30元;何首乌从13元(四川产)涨至24元;草果从28元涨至73元;连翘从12元涨至35元;高良姜从5元涨至15元;干姜从8.5元涨至30元;苦杏仁从11元涨至31元;车前子从8.5元涨至25元;山桃仁从19元涨至100元;郁金,从7.5元涨至36元;灵芝从24元(山东产,黑)涨至65元;山茱萸从13元涨至55元;前胡(信),从9.5元涨至59元;丹参从5.5元涨至17.5元;三棱从6.5元涨至15元;佛手从28元涨至170元;沙菀子从11元涨至115元;栀子从5.5元(江西产,红)涨至38元;太子参从22元涨至380元;麦冬从16.5元(四川产,统)涨至145元;天冬从31元(贵州产,大)涨至58元;黄连从33元(鸡爪)涨至110元;玉竹(湖南产)从9.5元涨至38元;白前从5元涨至180元;金银花从83元涨至340元;款冬花从18元涨至90元;板蓝根从4元涨至30元;家种秦艽从37元涨至55元;党参从8元涨至100元;当归从7.5元涨至26元;黄芪从6.5元涨至31元;猫爪草从45元(家种大)涨至180元。 




    2012-2018年仍不少药材经过价格回调后重回升势 




    2009-2011年三年内涨价药材,在进入2012年后都出现不同幅度下滑,经过几年的低价调整后,在受灾减产等利好中又重拾升势,而且有的药材涨幅较大,如:草果,在经过2011-2015年的低价回调后,于2016年下半年从50多元发力上涨,到年底涨至120元,进入2017年继续高歌猛进,到7月高升至165元天价,而且在百元以上持续一年之久,老百姓会减少种植面积吗?未来几年内价格能继续上涨吗?近几年价格回升的药材还有:白术,从2016年上半年的13元起价,到2017年春涨至30元;紫菀,从2015年13-14元起步,到2017年涨至20-24元;防风从2016年14元开始上涨,到2017年涨至26-27元;玄参,2014-2015年上半年从12元涨至15元;北沙参从2016年16元起价,到2017年涨至30-32元;泽泻从2016年的9.5元,到2017年涨至16.5元;黄芩,2017-2018年从11元涨至20-22元;天麻,2014年从120元涨至150元;丹参,2018年从12元(山东产,统)涨至17元;白豆蔻,2016年从28元涨至60元;栀子,2016-2017年从17元涨至32元;乌梅,2017年从14元涨至30元,到2018年涨至35元左右;车前子,2013-2015年从14.5元涨至40元;何首乌,2014-2017年从18元涨至22-24元;牛蒡子,2016年从11元涨至18元;桑葚(黑)2014-2015年从15元涨至24元;高良姜,2014-2015年价格从9元涨至12元左右;干姜2014-2015年从14元涨至22元;川芎,2015年价格还在15元上下徘徊,2016年6月便涨至25元左右,而且高价一直持续到2017年3月;猫爪草,2016-2017年从45元涨至110元。黄连,2016年从65元逐渐上涨,到2017年涨至140元左右,高价一直持续到2018年5月。麦冬,从2017年初65元,到10月涨至80元(四川产,统)左右;天冬,2016-2017年从61元涨至100-110元;郁金,从2015年上半年11元涨价,到2016年涨至30-32元;木香,2017年从13元涨至26元;薏苡仁,从2013年初8元(贵州产,小)起价,到2014年涨至20元;佛手,从2016年初30元涨价,到9月涨至62元;秦艽(云南产),从2017年43元起价,到2018年9月涨至65元;太子参,2016年初从58元涨价,到7月涨至135元;信前胡,从2017年初52元起价,到8月涨至78元;灵芝,2014-2018年从42元涨至70元。 




    可以说,在2009-2011年期间涨价的品种,经过几年价格回调后,近几年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回升。虽然多数药材价格没有达到2009-2011年期间的高价,但是,涨幅也不小,足以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,况且有少数品种超过了前次高价。虽然这些药材在2018年又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,但是,种植面积并未真正调减下来,库存又在累计积压,未来两年内有多大回升空间?40元的党参算是低价吗?谁敢说2019年的白术不会继续下滑。 




    大涨行情过后,有些药材价格出现补涨 




    虽然药市大行情有周期性,但是,总有些药材不能步调一致,不紧跟大行情步伐走,被业内人士称为大涨过后的补涨。如:浙贝母,当多数药材进入下滑通道时,2015年浙贝从56元逐渐价格涨至150元高价;近几年价格补涨的药材还有:党参2013年从37-38元(中条)涨至125元;2013年当归从18元(草把)涨至50元;元胡,2013年从上一年42元涨至80元以上;百合从2011年的30元(湖南产,大)起价,到2012年涨至70元;玉竹(湖南)产,从2012年30元,到2013-2014年涨至70元左右;射干,从2011年42元起价,到2013年涨至80元;白胡椒,从2011年42元起步,到2014-2016年持续在90元上下运行长达三年多;益智仁,2009-2011年从15元涨至57元,2012-2017年持续上升,最高价涨至105元;甘遂,2016-2017年从60元涨至300-320元;菟丝子,从2012年的18元(内蒙产,统)涨价,到2014年涨至80元左右;附子,2014-2015年从33元(黑片)涨至110元;蛇床子,从2013年15元起价,到2015-2016年涨至45元上下;地肤子,从2013年的4.2元涨价,到2014年涨至35元;青翘(生晒),从2014年43元起步,到2015年涨至69元左右;广藿香,从2014年的8.3元起价,到2015年涨至19元;野菊花(颗粒),从2015年的20元涨价,到2016-2017年涨至70-80元;玉米须,从2017年的4.5元起价,到2018年上半年涨至18-20元;百合(湖南产,大),从2011年的30元涨价,到2012年涨至70元;玫瑰花(山东,头茬),从2011年的75元起价,到2013年涨至165元;葛根(柴,大丁)从2014年初13元起价,到7月涨至26元;覆盆子,从2013年54-55元涨价,到2017年涨至330元;猪苓,从2013年210元(陕西产,小)涨价,到2014-2015年涨至300-310元;白及,从2013年的300元涨,到2016-2017年涨至850元上下;砂仁(国产,壳砂),从2012年的105元涨价,到2015-2017年涨至400-500元;辽五味,2017年从2016年60元涨至175元;枳壳(江西产),从2014年初26-28元起价,到2015-2017年上半年涨至45-50元;韭菜子,2016-2017年从44元涨至110-120元;枳实(江西,产),从2015年的55元涨价,到2016-2018年上半年涨至80元以上;蔓荆子(江西产),从2015年初11元涨价,到2017-2018年价格涨至200元上下;吴茱萸,2014-2018年上半年从55元(江西产,中花)涨至500元左右。 




    有的药材在2009-2011年涨价后继续高升,如:三七,自2009年从60元(120头)起步上涨,2010年已突破300元高价,2012年继续高升至700元以上,2013年涨到800元左右。虽然2014年后三七价格出现回调,但是,依然在200元上下震荡。人参也属于这种行情,2009-2011年从40元(红参,小抄)涨至200元左右,2012年经过短期回调后,2013年重新回升至200元以上,2013年涨至370元左右。还有白胡椒,在2009-2011年已从29元涨至60元左右,2014年过后涨至80元以上,2015年最高价涨至102元。这些药材在经历了多年高价,今后几年价格还继续上涨吗? 




    回顾2009-2018年药市走过的10年行情,涨价的药材几乎没有停步,可见药市并不是完全按照“涨三年,落三年,不涨不落又三年”大周期运行,在掉价期间也有不少涨价药材,而且涨势较猛! 




    中药材种植热风不减 




    近几年中药材种植热风不减,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,天山脚下,到处撒种种药,而且涌现出不少种药大户,少则上百亩,多则上千亩。同时,在土地流转政策推动下,也有不少大户选择了药材种植,少则上千亩,多则上万亩。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把种植药材作为扶贫项目,对种植户大力扶持,免费供种或给予资金补助。据有关媒体报道,到2017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万亩。可以说,目前90%的家种药材生产严重过剩。 




    药市“飞检”和环保治理  使低迷药市行情雪上加霜 




    近两年国家对原药材或饮片进行”飞检“已成常态化,重金属、硫磺、农残、渗出物、灰分超标,有效含量低、形状不符等,使得更多的药材过不了坎,个体经营户如违规,轻者罚款、退货,重者拘留或判刑;生产厂家如违规,吊销执照或关门整顿,重者也要面临法律制裁。因质量问题,近两年上百家饮片厂被吊销GMP证书,上千家药企停业整顿,如此,使得多数药材销量大幅下降。 




    在药市“飞检”的同时,环保治理在全国各行各业展开。一些制药企业因污染物排放不达标,或未达到排污许可管理要求,将面临停业整顿,一些规模较小、经济能力有限的生产厂家,可能会因没有完成环保改造任务而直接被停产。随着环保督查力度加大,大批药企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整顿,甚至面临停产倒闭。 




    由此可见,今后1-2年内药市仍将面临生产过剩,药市“飞检”,环保治理等问题。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,多数药材价格仍有继续下行趋势。当然,不排除少数因自然灾害减产的药材价格出现上涨。 




    目前正药市进入新一轮低谷 涨价仍需耐心等待 




    近三十年来,中药材行情跌宕起伏,涨涨落落。如今,药市进入又一轮低价周期。低价是孕育商机的时候,低谷过后就是涨价的开始。只是暂时有些药材价格还不到位,仍需让低价再飞一会儿,等生产调减了,库存下降了,商机就在不远处。古人云:“待时而动”,在机会没有到来时,为何不能耐心等待呢?试问,这几年购买菟丝子、蛇床子、山茱萸、佛手、车前子、香附、薏苡仁、牛蒡子、地肤子、三棱、太子参、巴戟天、猪苓、浙贝、元胡等,真正赚钱的有几人?这就是时机不到,时机不到,太早扣动扳机,不但打不住飞鸟,还会浪费子弹。 




    客观、理性面对可能继续下滑的行情,及时调整经营思路,改变经营模式,不能一条道走到黑。掩耳盗铃,不顾供大于求的事实,逆势而行,到头来只能搬石头砸自己的脚,长期陷入套牢的困境。“日中则昃,月满则亏”。“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”。孔子云: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”。曾国藩有句座右铭: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”。意思是:已经到来的事情,就要顺应和面对,不必为未到来的事情而焦虑,专注做好当前的事情,已经过的事就不要再留恋。 


    【上一个】 中药提取物标准进入西方国家药典 【下一个】 盲目种植药材潜在着很大的风险